张旭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徽 张旭东 张旭东

张旭东

2024-06-19 00: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发明专利 认定成果

专家信息:

张旭东,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安徽巢湖人,博士后。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安徽农业大学攻读学士学位。

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1995年9月至1997年9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6.08–1997.07,安徽农业大学森林利用学院林学系,讲师、副教授。

1997.08-1999.07,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博士后。

1999.08–2003.07,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3.08 至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副主任。

 2004年4月至2004年5月U. of Toledo,Ohio,USA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

1、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中美碳联盟(USCCC)中方发起人之一及第二届中方主席。

3、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理事。

4、中国生态学会会员。

教学工作: 

1986年7月至1997年7月,就职于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期间先后评为讲师、副教授,从事林学专业课程教学工作。1997年7月至今,就职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于2003年评为研究员,并于2003年7月被评为硕士生导师,2010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至今共指导已毕业硕士生6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并协助指导已毕业博士生12人。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滩地植被缓冲带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低山丘陵小流域生态过程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定位观测与比较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科技支撑: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生态退化区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2006-2010。

2. 财政部专项:不同低丘类型综合治理模式经营技术推广与示范,2007-2012。

3. 国家林业局科技支撑项目:退耕区山丘型林业血防工程试验示范区建设,2008-2009。

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沿淮行蓄洪区防洪避灾林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

5. 项目局计财司基本建设项目:退耕区兴林抑螺综合技术试验示范。

6. 不同低丘类型综合治理模式经营技术推广与示范。

7. 财政部长江流域低丘综合治理专项。

8. 十二五科技支撑子课题“长江中下游典型区域低山防护林体系建设与质量调控技术(2011BAD38B0405)”,2011-2013。

9. 林业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规程”,2013-2014。

科研成果:

1. 益母草及滩地人工林生态抑螺的研究,2007J-259-1-027-003-R01,200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20号选育推广,2007-KJ-3-01-R04,2007年获梁希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3. 超高产人工三倍体新桑品种嘉陵20号选育推广,2006-308,2007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4.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2005-2-R8,2006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 川西南山地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2006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 中国西部山区典型流域治理技术与示范,2005年获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7.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2003-J-202-2-03-R04。

8. 兴林灭螺, 综合治理开发三滩,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9. 长江中下游滩地低丘综合治理与开发,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0.以林为主灭螺防病开发滩地综合治理研究,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林科证字(96)第1-028-9。

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1、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滩地抑螺植物材料推广([2006]96号)”, 2006-2010,第一负责人。

2、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长江流域低山丘陵综合治理模式经营技术示范([ 2006 ]长江—2号)”, 2006-2010,第一负责人。

3、林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长江流域低山丘陵治理模式经营技术推广与应用[2007]93”,2007-2012,第一负责人。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沿淮行蓄洪区防洪避灾林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2008GB24320420)”,2008-2012,第一负责人。

5、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长江流域低山丘陵综合治理模式示范([ 2006 ]长江—1号)”, 2006-2010,第二负责人。

6、林业科技推广项目“长江流域低山丘陵治理与开发技术的推广与应用([2007]92)”,2007-2012,第二负责人。

7、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长江低丘综合治理技术示范([ 2008]09号)”, 2008-2010,第二负责人。

软件著作权:

岷江上游地区生态地理要素空间查询系统V1.01

完成人:张雷,张旭东

登记号:2013SR122446

申请登记日期:2013.07.01

开发完成日期:2012.12.01

是否已转让:否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5部。

出版专著:

1、费世明,张旭东,陈秀明,蒋俊明,何亚平. 竹林生态研究.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张旭东,费世明,周金星,等. 中国西部山地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3、陈亚宁,周金星,等. 中国西部山区流域综合治理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副主编)

4、《上海城市森林》(负责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5、《长江中下游滩地杨树经营与利用》(负责长江中下游综合治理与开发信息系统研建 第十章)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6、《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负责“面”的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发表英文部分论文:

[1]Li X, Liang S, Yu G, Yuan W, Cheng X, Xia J, Zhao T, Feng J, Ma Z, Ma M, Liu S, CHEN J, Shao C, Li S, Zhang X, Zhang Z, Chen S, Ohta T, Varlagin A, Miyata A, Takagi K, Saiqusa N, Kato T. Estimation of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over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Ecol Model, 2013, 261: 80~92.

[2]Xiao J, Sun G, Chen J, Chen H, Chen S, Dong G, Gao S, Guo H, Guo J, Han S, Kato T, Li Y, Lin G, Lu W, Ma M, McNulty S G, Shao C, Wang X, Xie X, Zhang X, Zhang Z, Zhao B, Zhou G, Zhou J. Carbon fluxes, evapotranspiration,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Agr Forest Meteorol, 2013, 182: 76~90.

[3]Yao Y, Liang S, Cheng J, Liu S, Fisher J B, Zhang X, Jia K, Zhao X, Qin Q, Zhao B, Han S, Zhou G, Zhou G, Li Y, Zhao S. MODIS-driven estimation of terrestrial latent heat flux in China based on a modified Priestley–Taylor algorithm. Agr Forest Meteorol, 2013, 171(172): 187~202.

[4]Li X, Liang S, Yuan W, Yu G, Cheng X, Chen Y, Zhao T, Feng J, Ma Z, Ma M, Liu S, Chen J, Shao C, Li S, Zhang X, Zhang Z, Sun G, Chen S, Ohta T, Varlagin A, Miyata A, Takagi K, Saiqusa N, Kato T. Estim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over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Ecohydrology, 2012.

[5]Tang W, Hu X, Wu M, Wang W, Sun Q, Zhang X, Long Z, Wu J. Reaction of Oncomelania Hupensis to the Allelopathic Triterpene Sapogenin from Nerium Indicum.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0, 4(4): 1.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田甜,余树全,张旭东,白彦锋,张华锋,姜春前.萌芽杉木幼龄林植物群落特征[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20,37(01):36-42.

[2]田甜,白彦锋,张旭东,姜春前,陈婕,陈仕友.森林碳汇与森林恢复评价刍议[J/OL].林业科技通讯:1-5[2020-05-31].https://doi.org/10.13456/j.cnki.lykt.2019.07.11.0006.

[3]唐学君,查印水,汤序军,郭含茹,张旭东.内蒙古东部区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的固碳特征[J].江西农业学报,2020,32(01):49-54.

[4]田甜,姜春前,高升华,白彦锋,张旭东.氮沉降对森林土壤化学性质及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研究综述[J].防护林科技,2019(12):53-57.

[5]田甜,白彦锋,张旭东,姜春前,徐睿,刘秀红,陈仕友.森林恢复、国内森林恢复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34(05):269-272.

[6]唐学君,肖舜祯,王伟峰,张旭东.中亚热带典型杉阔混交林碳储量分配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04):111-114+121.

[7]田甜,白彦锋,张旭东,姜春前.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19(04):6-10.

[8]费世民,蒋俊明,孙启祥,张旭东.四川山丘型血防疫区林茶复合效应初步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9,48(02):24-29.

[9]高升华,汤玉喜,唐洁,唐学君,田甜,易洪波,陈筑衢,张旭东.滩地杨树人工林皆伐后蒸发散与产流变化[J].林业科学研究,2017,30(03):486-493.

[10]张雷,王琳琳,刘世荣,孙鹏森,余振,黄书涛,张旭东.生境概率预测值转换为二元值过程中4个阈值选择方法的比较评估——以珙桐和杉木生境预估为例[J].植物生态学报,2017,41(04):387-395.

[11]唐学君,王伟峰,罗细芳,张现武,张旭东.不同林龄序列杉木实生林和萌芽林碳储量分配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7,31(01):127-133+139.

[12]宋爱云,董林水,周金星,张旭东.晋西黄土丘陵边缘区油松人工林密度调控与生物量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04):7-11+66.

[13]费世民,蒋俊明,张旭东,周金星.再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J].四川林业科技,2016,37(01):13-22.

[14]高升华,张旭东,汤玉喜,陈吉泉,唐洁,孙启祥,唐学君.滩地人工林幼林不同时间尺度CH_4通量变化特征——基于涡度相关闭路系统的研究[J].生态学报,2016,36(18):5912-5921.

[15]周政达,张蕊,高升华,张旭东,付晓,唐明方,吴钢.模拟氮沉降对长江滩地杨树林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35(21):6947-6956.

[16]吴迪,张蕊,高升华,付晓,邓红兵,邵国凡,张旭东.模拟氮沉降对长江中下游滩地杨树林土壤呼吸各组分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35(03):717-724.

[17]张旭东.沉痛哀悼我国林业血防创始人彭镇华教授[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4,26(03):244.

[18]张蕊,申贵仓,张旭东,张雷,高升华.四川长宁毛竹林碳储量与碳汇能力估测[J].生态学报,2014,34(13):3592-3601.

[19]张雷,王琳琳,张旭东,刘世荣,孙鹏森,王同立.随机森林算法基本思想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以云南松分布模拟为例[J].生态学报,2014,34(03):650-659.

[20]漆良华,张旭东.湘西北小流域植被恢复综合效应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02):71-77.

[21]申贵仓,张旭东,张雷,高升华,张蕊,朱维双,唐森强.蜀南苦竹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汇能力估测[J].林业科学,2013,49(03):78-84.

[22]高升华,张旭东,汤玉喜,张蕊,唐洁,张雷,申贵仓,魏远.滩地美洲黑杨人工林皆伐对地表甲烷通量的短期影响[J].林业科学,2013,49(01):7-13.

[23]魏远,高升华,张旭东,耿绍波,赵晓松,江泽平,王云龙.基于FSAM模型的岳阳地区美洲黑杨人工林通量观测源区分布[J].林业科学,2012,48(02):16-21.

[24]周璟,张旭东,何丹,周金星,王中建.小流域土壤可蚀性的空间变异及其在不同土地类型下的比较[J].土壤通报,2011,42(03):715-720.

[25]周璟,张旭东,何丹,周金星,周小玲,王中建.基于GIS与RUSLE的武陵山区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04):468-474.

[26]漆良华,张旭东,彭镇华.湘西北小流域植被恢复区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相关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03):83-88.

[27]周璟,张旭东,何丹,周金星,周小玲,王中建.武陵山区女儿寨小流域次降雨径流与产沙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9(01):33-38.

[28]魏远,张旭东,江泽平,周金星,汤玉喜,吴立勋,黄玲玲,高升华.湖南岳阳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季节动态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0,23(05):656-665.

[29]周璟,张旭东,何丹,周金星,周小玲,王中建.湘西北小流域坡面尺度地表径流与侵蚀产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03):18-22.

[30]张鹏,唐森强,朱维双,黄玲玲,张旭东.淯江河岸缓冲带硬头黄竹人工林生物量及5种营养元素含量分配格局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0,39(02):27-31.

[31]张鹏,黄玲玲,魏远,张旭东,朱维双,唐森强.河岸缓冲带硬头黄竹人工林对降水再分配及氮、磷养分的影响[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30(03):1-5.

[32]刘文国,刘玲,张旭东,袁玉欣.杨树人工林树干液流特性及其与影响因子关系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02):96-101.

[33]赵占轻,黄玲玲,张旭东,郭志华,张小全,王建力,向洪波.张家界女儿寨小流域植被变化驱动力[J].生态学报,2010,30(05):1238-1246.

[34]漆良华,周金星,张旭东,彭镇华,朱平.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库效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02):38-41.

[35]刘文国,张旭东,黄玲玲,刘玲,张鹏.我国杨树生理生态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01):50-55.

[36]李广,唐万鹏,胡兴宜,孙启祥,张旭东,王万贤,程炯,吴俊,龙峥.钉螺与疫区江滩防洪植物相关性的统计学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20):137-138.

[37]曾永钢,唐万鹏,胡兴宜,孙启祥,张旭东,王万贤,程炯,吴俊,龙峥.钉螺对夹竹桃强心总甙毒理作用的反应[J].科技创新导报,2010(19):128-129.

[38]蒋俊明,黄玲玲,张旭东,费世民.四川紫色浅丘区钉螺分布特征与抑螺防病林布局[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5(04):5-9.

[39]张鹏,张旭东,黄玲玲,刘文国,朱维双,唐森强.不同宽度硬头黄竹林河岸缓冲带对地表径流的拦截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06):23-27.

[40]方泽红,黄玲玲,张旭东,孙启祥,蒋俊明.四川紫色浅丘区钉螺分布空间分布格局与抑螺林布局的关系[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06):40-44.

[41]王妍,彭镇华,江泽慧,刘杏娥,张旭东,周金星,孙启祥.长江滩地杨树林生态系统的碳通量特征[J].林业科学,2009,45(11):156-160.

[42]周璟,张旭东,周金星,周小玲,王中建.湘西北低山丘陵小流域降雨侵蚀力计算及其特征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04):32-36.

[43]漆良华,张旭东,周金星,彭镇华.湘西北侵蚀小流域生态恢复适宜度与景观格局特征[J].山地学报,2009,27(05):524-530.

[44]柯裕州,周金星,张旭东,孙启祥,左力.盐胁迫对桑树幼苗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9,45(08):61-66.

[45]漆良华,张旭东,周金星,彭镇华,岳祥华,黄玲玲.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其分形特征[J].林业科学,2009,45(08):14-20.

[46]张鹏,黄玲玲,张旭东,唐森强,余英.滩地硬头黄竹生物量结构及回归模型的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9,28(03):25-28.

[47]韩帅,黄玲玲,王昭艳,魏远,张旭东.长江安庆段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呼吸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报,2009,29(07):3621-3628.

[48]柯裕州,周金星,卢楠,张旭东,孙启祥.盐胁迫对桑树幼苗光合生理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09,22(02):200-206.

[49]漆良华,张旭东,周金星,彭镇华.中亚热带侵蚀黄壤坡地润楠次生林的群落结构特征[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28(02):226-232.

[50]周璟,张旭东,周金星,何丹.我国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9,22(02):56-61.

[51]魏远,张旭东,周金星,孙启祥.湖南岳阳杨树人工林涡度相关系统数据高频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01):131-135.

[52]费世民,何亚平,何飞,陈秀明,蒋俊明,张旭东.关于森林林窗中几个问题的综述和展望[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04):28-37.

[53]何飞,何亚平,黄登才,刘兴良,费世民,慕长龙,蒋俊明,陈秀明,隆廷伦,张旭东.放牧的环境效应及其对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03):43-54.

[54]漆良华,张旭东,彭镇华,周金星.湘西北退化侵蚀地植被恢复区土壤养分、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典范相关分析[J].林业科学,2008(09):1-6.

[55]蒋俊明,张旭东,费世民,周金星,蔡小虎.攀枝花干热河谷区环境对水分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S1):41-47.

[56]周金星,董林水,张旭东,左力.青藏铁路唐古拉山南段沿线植被多样性及盖度特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03):24-30.

[57]漆良华,张旭东,周金星,王昭艳.武陵山区小流域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产流产沙特征[J].资源科学,2008(05):709-716.

[58]崔明,张旭东,蔡强国,王勇,范昊明,周金星.东北典型黑土区气候、地貌演化与黑土发育关系[J].地理研究,2008(03):527-535.

[59]周金星,魏远,漆良华,张旭东.基于ISODATA法的三峡库区生态区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03):446-450.

[60]漆良华,张旭东,彭镇华,范少辉,周金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中亚热带黄壤坡地土壤微量元素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8(04):735-740.

[61]巴特尔·巴克,张旭东,彭镇华,周金星,魏远,黄玲玲.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模型方法[J].世界林业研究,2008(01):9-13.

[62]王万贤,张勇,杨毅,唐万鹏,孙启祥,张旭东,胡兴宜,尹蔚琳,江惠东,陈文.钉螺对夹竹桃化感物质三萜总皂甙毒理作用的反应[J].动物学报,2008(03):489-499.

[63]何亚平,费世民,蒋俊明,陈秀明,张旭东,何飞.不同龄级划分方法对种群存活分析的影响——以水灾迹地油松和华山松种群生存分析为例[J].植物生态学报,2008(02):448-455.

[64]周小玲,田大伦,张旭东,许忠坤,徐清乾.桤木不同品系蒸腾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01):1-7.

[65]何亚平,费世民,陈秀明,蒋俊明,何飞,黄玲玲,张旭东.雅砻江上游地区河岸带类型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8(05):1-5.

[66]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李冬雪.青藏铁路沿线北段植被物种丰富度及盖度的动态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04):551-556.

[67]巴特尔·巴克,彭镇华,张旭东,周金星,李冬雪,王昭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DNDC及其应用[J].土壤通报,2007(06):1208-1212.

[68]王昭艳,张旭东,周金星,黄玲玲.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06):32-34+38.

[69]李锡泉,张旭东,漆良华,周金星,周小玲,田育新.武陵山侵蚀小流域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垂直结构[J].湖南林业科技,2007(06):10-13.

[70]漆良华,彭镇华,张旭东,周金星,蔡春菊,王昭艳.退化土地植被恢复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分配格局[J].生态学杂志,2007(11):1697-1702.

[71]周小玲,田大伦,张旭东,许忠坤,徐清乾.不同CO_2浓度对4个桤木品系光合特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07(05):710-716.

[72]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晋西黄土丘陵边缘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群落β多样性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7(05):657-660.

[73]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宋爱云.晋西黄土区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灌木种生态位及排序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15-20.

[74]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晋西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植物区系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08):157-162.

[75]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宋爱云.晋西黄土丘陵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灌木种的数量分类与排序[J].生态学报,2007(07):3072-3080.

[76]周金星,漆良华,张旭东,魏远.区域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以宜宾地区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85-87+110.

[77]漆良华,张旭东,周金星,李志辉,黄玲玲,杨模华.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与结构特征[J].林业科学研究,2007(03):344-349.

[78]马涛,周金星,张旭东,巴特尔·巴克,李冬雪.新建青藏铁路沿线各生态区植被分布特征研究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7(03):150-154.

[79]漆良华,张旭东,孙启祥,周金星,张建锋,刘国华,李冬雪.土壤-植被系统及其对土壤健康的影响[J].世界林业研究,2007(03):1-8.

[80]张旭东,漆良华,黄玲玲,费世民,蒋俊明,王昭艳.山丘区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Oncomelania Snail)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06):2460-2467.

[81]胡兴宜,唐万鹏,王万贤,张旭东.益母草不同组分的抑螺效果及对钉螺酯酶同工酶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7(05):728-731.

[82]周金星,董林水,陈浩,张旭东,许炯心.晋西黄土高原天然次生林木本植物垂直分布格局[J].林业科学研究,2007(02):272-277.

[83]漆良华,张旭东,周金星,周小玲,田育新,魏远,吴建平,柯裕洲.湘西北小流域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性[J].林业科学,2007(04):1-8.

[84]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宋爱云.晋西土石山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及复杂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7(03):471-475.

[85]漆良华,周金星,张旭东,谭显春,陈文晖,黄玲玲.长江上游山丘区土地承载力研究与评价——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02):169-174.

[86]唐万鹏,张旭东,胡兴宜,王万贤.益母草水苏碱浸杀法对湖北钉螺糖原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01):82-84.

[87] 巴特尔?巴克; 张旭东; 彭镇华; 周金星; 韩帅; 黄玲玲 森林生态系统模型PnET及其应用   中国农业气象 2007-05-20

[88]周金星,漆良华,张旭东,周小玲,许忠坤,李锡泉,刘秋芳.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结构特征与健康评价[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06):32-37.

[89]唐万鹏,张旭东,胡兴宜,王万贤.益母草水苏碱对钉螺生理生化的影响[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04):54-56.

[90]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宋爱云.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及策略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22):3601-3608.

[91]刘秋芳,张旭东,周金星,舒洪岚.我国竹子抗寒性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6(05):59-62.

[92]张旭东,漆良华,周金星,刘国华,黄玲玲.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及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6(04):33-37.

[93]易作明,周金星,张旭东,黄建苗.青藏铁路沿线水文条件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04):14-16.

[94]王妍,张旭东,彭镇华,周金星.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6(03):12-17.

[95]张旭东,彭镇华,周金星.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抑螺机理的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6(03):38-43.

[96]彭镇华,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植被封禁保护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J].世界林业研究,2006(02):61-67.

[97]费世民,周金星,张旭东,蒋俊明,陈秀明.血吸虫病的生态防治与抑螺防病林消除钉螺孳生环境机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04):28-32.

[98]周小玲,张旭东,许忠坤,徐清乾,董春英.北美红桤木引种的主要光合特性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06(06):13-16.

[99]蒋俊明,何亚平,费世民,黄玲玲,陈秀明,张旭东,徐嘉,何飞.山丘型地区钉螺孳生数量与植被和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04):33-39.

[100]何亚平,费世民,蒋俊明,周金星,陈秀明,张旭东,黄玲玲,徐嘉,何飞.仁寿县钉螺数量和空间分布特点[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04):40-43.

[101]周金星,李冬雪,漆良华,张旭东.长江流域低山丘陵区土地承载力评价(英文)[J].资源科学,2006(05):164-170.

[102]郭志华,张旭东,黄玲玲,巨关升.落叶阔叶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对林缘不同光环境光能和水分的利用[J].生态学报,2006(04):1047-1056.

[103]张建锋,张旭东,周金星,刘国华,李冬雪.世界盐碱地资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5(06):32-34+111.

[104]漆良华,张旭东,唐万鹏,周金星,许业洲.一年生南方型杨树用作纤维材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05):729-734.

[105]张旭东,彭镇华,漆良华,周金星.生态系统通量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5(10):1976-1982.

[106]彭镇华,董林水,张旭东,周金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策略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5(04):471-478.

[107]张旭东,董林水,周金星,郑郁善.珍稀乡土树种福建柏苗期DRIS营养诊断[J].生态学报,2005(05):1165-1170.

[108]刘国华,舒洪岚,张旭东.林业抑螺防病的机理与技术[J].世界林业研究,2005(02):48-50.

[109]张建锋, 张旭东*, 周金星, F Makeschin. 盐分胁迫对杨树苗期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5(03).

[110]费世民,张旭东,杨灌英,周金星,刘福云.国内外能源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J].四川林业科技,2005(03):20-26.

 [111]彭镇华,张旭东.乔木在城市森林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林业科学研究,2004(05):666-673.

[112]张旭东,董林水,孙淑.“旱露植宝”多功能保水营养缓释剂造林试验[J].林业实用技术,2004(01):17.

[113]彭镇华,张旭东.徽商兴起繁荣与文化发展进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45-48.

[114]张旭东,吴刚,蔡庆华,彭镇华.长江干流季节性水淹滩地杨树生长规律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1999(03):322-326.

[115]项艳,彭镇华,张旭东.滩地地下水位对钉螺分布密度和Ⅰ-72杨生长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02):94-97.

[116]张旭东,杨晓春,彭镇华.钉螺分布与滩地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报,1999,19(02):123-127.

[117]张旭东,吴刚,彭镇华.滩地林业生态工程与钉螺孳生关系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8(05):21-23.

[118]项艳,彭镇华,张旭东.长江中下游滩地治理开发模式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8(10):17-20.

发表会议论文:

[1]黄玲玲; 张鹏; 张旭东. 河岸带对氮磷的截留转化作用[C].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晟勋炎国际会议服务中心,2008:80-84.

[2]蒋俊明; 张旭东; 费世民; 周金星; 蔡小虎. 攀枝花干热河谷区环境对水分的影响[C]. 四川省水土保持学会.四川省水土保持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四川省水土保持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07:46-52.

[3]张旭东; 周金星; 黄玲玲. 中亚热带黄壤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产流产沙特征[C]. 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地理学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风蚀防治专业委员会、香港中文大学.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地理学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风蚀防治专业委员会、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07:75-83.

[4]张建锋; 张旭东; 周金星.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生态修复技术[C]. 中国造纸学会.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中国造纸学会:中国造纸学会,2004:346-348.

[5]张建锋; 张旭东; 周金星.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生态修复技术[C]. 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2004:53-55.  

[6]张建锋; 周金星; 张旭东 黄河三角洲植被资源及其特征分析[C].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全国第五届青年植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2004:36-41.

荣誉奖励:

1.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2004年获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3.2005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2006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200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6.2007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7.2007年获梁希科技进步三等奖。

8.1997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明专利:

[1]高升华,张旭东,王旭,姚增旺,贺磊,张俊岭. 一种两级多通道大气采集管路过滤系统[P]. CN209727584U,2019-12-03.

[2]高升华,张旭东,贺磊,王旭,姚增旺,张俊岭. 一种两级多通道大气采集管路过滤系统[P]. CN109342161A,2019-02-15.

[3]高升华,王旭,张旭东,贺磊,任天翔. 一种静态箱通量观测装置及采气方法[P]. CN108871883A,2018-11-23.

[4]陈鸿,高升华,张旭东,王昭艳,侯木迪,张筱松. 一种水体蓝藻去除技术及装置[P]. CN106865848A,2017-06-20.

认定/鉴定成果:

1、植被退化区植被恢复模式与配套技术

完成人:张旭东

鉴定/认定:认定

鉴定/认定单位:国家林业局

鉴定/认定时间:2010.01.01

是否已转让:否

2、小流域综合生态系统管理(IEM)技术

完成人:张旭东

鉴定/认定:认定

鉴定/认定单位:国家林业局

鉴定/认定时间:2010.01.01

是否已转让:否

3、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技术

完成人:张旭东

鉴定/认定:认定

鉴定/认定单位:国家林业局

鉴定/认定时间:2010.01.01

是否已转让: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